热门关键词:
2025-07-18
一、塑胶跑道起泡的成因
1. 材料因素
材料含水量过高:
材料出厂时未严格控制水分,或运输、储存过程中包装破损导致水分渗入。
稀释剂或填充料(如橡胶颗粒、胶粉)含水量超标,固化时释放水蒸气形成气泡。
胶水反应问题:
胶水中异氰酸酯(-NCO)含量过高,遇水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,导致气泡(尤其单组分聚氨酯材料)。
胶水与颗粒配比不当(如过量胶水),反应活性过强,产生过量气体。
2. 施工工艺缺陷
基层处理不当:
基础未干透(水泥基础养护不足28天,沥青基础未充分挥发挥发物)。
基层含水率超标,或表面有油污、灰尘,影响粘结。
施工环境失控:
高湿度(湿度>85%)或雨天施工,水分渗入材料层。
温度极端(<5℃或>35℃)影响固化速度,导致气体无法排出。
涂布不均匀:
局部材料过厚,固化速度不一致,内部气体滞留。
固化时间不足,未完全固化即进行下一层施工,残留水分或气体。
3. 其他因素
基层不平整:
基础高低不平导致材料堆积,局部厚度过大,气体难以排出。
劣质材料使用:
使用非国标材料,或填充料发霉、受潮,导致反应异常。
二、预防措施
1. 材料控制
严格选材:
选择符合国标(GB36246-2018)的材料,确保出厂时含水量达标。
运输和储存时避免包装破损,施工前检查材料包装,必要时做小样测试。
控制辅料:
稀释剂和填充料(如橡胶颗粒、胶粉)需干燥无霉变,避免使用潮湿辅料。
胶水与颗粒比例严格控制(如混合型跑道胶水用量为颗粒重量的16%-20%)。
2. 基层处理
基础要求:
水泥基础养护≥28天,沥青基础养护≥30天,确保完全干燥。
基层平整度合格(3m直尺误差≤3mm),无裂缝、起砂或油污。
防水处理:
对基础进行防水或封底处理,必要时铺设防水层。
施工前彻底清洁基层,保持干燥无灰尘。
3. 施工环境管理
环境控制:
避免雨天、高湿度(湿度>85%)或极端温度(<5℃或>35℃)下施工。
施工时保持通风良好,必要时使用除湿设备或加热促进干燥。
天气预案:
施工前查看天气预报,避开雨季或连续阴雨天气。
雨后需待基础完全干燥后再施工。
4. 施工工艺规范
涂布均匀:
分层施工,每层厚度控制在合理范围(如底层9mm,面层3-4mm)。
使用专业工具(刮板、喷涂机)确保均匀涂布,避免局部过厚。
固化控制:
每层施工后检查气泡,及时用针或工具刺破排气并修补。
确保每层完全固化后再进行下一层施工(固化时间≥24小时,根据温度调整)。
胶水反应管理:
使用低活性胶水(如MDI替代TDI),减少-NCO含量。
调整催化剂用量,控制反应速度,避免气体急剧产生。
5. 设备与工具
搅拌均匀:
使用专业搅拌设备,确保材料混合均匀,避免局部胶水过多。
工具清洁:
施工工具(刮板、喷涂机)保持清洁,避免带入杂质或水分。
6. 后期维护
定期检查:
施工完成后定期检查跑道,及时修补小气泡,防止扩大。
养护期管理:
跑道完全固化前(一般7-14天)禁止使用,避免重压或尖锐物损伤。
三、案例分析
案例1:某学校跑道在雨季施工,因基础未干透导致大面积起泡,需挖除重做。
教训:施工前未检测基础含水率,忽视天气影响。
案例2:某工地使用劣质胶水,-NCO含量过高,施工后因温度变化产生大量气泡,后调整胶水比例解决问题。
教训:材料选择不当,未进行小样测试。
四、结论
塑胶跑道起泡是材料、施工、环境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通过严格材料控制、规范施工流程、环境管理以及后期维护,可有效预防气泡产生。关键点包括:基础干燥、材料合格、施工环境适宜、涂布均匀、固化彻底。
上一篇:已经没有了
下一篇:足球场如何选择合适的人造草
联系我们
Contact us